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建材学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全面把握促共识、强意识、增本领、健机制、重成效的总要求,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党委有规划、教工党支部有计划、党员教师有方案。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努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实现“以本为本”深入人心,“四个回归”蔚然成风,“三全育人”氛围浓郁,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专业全部课程,融入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育方法、教学研究等全部教学要素中,贯穿于教材选用、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教学管理全过程,形成“全校讲思政、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通过3年努力,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标杆课程和教学团队,固化一批课程思政建设改革成果,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持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二.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实施的策略:
采用三步走战略规划。围绕着“理念-操作-管理”,构建“愿意做-怎么做-继续做”的战略规划。
1.愿意做:形成一个共识,基于一个基础,落实两个任务
2.怎么做:两固定(思政落实至课程大纲、新教师培训)、一分享(思政元素分享)
3.继续做:形成文化、建章立制、保障管理
除了三步走战略计划外,开发了“六联式”工作制。
● 一个核心目标:德才兼备的工程事业接班人
● 两个参与共同体:老师、学生
● 三个管理维度:思政教研室、授课团队、授课老师
● 四个执行步骤:凝聚共识、集体研讨、过程管理、分享经验
● 五个元素主题: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国家安全与权益维护、科技强国与一带一路、文化精神与工匠精神、生态文明与青山绿水
● 六个评价指标:教学大纲、授课质量、过程考核、学生评教、经验分享、成效分享
三.建设内容与具体措施
1.建设内容
(一)科学重构课程体系,夯实课程思政建设基础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专业(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材料)为单位,立项建设四门体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有机统一的“育人金课”。
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布局“四新”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着力用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土木类特色专业核心课程群。
完善实践类课程体系,激发实践课程的思政活力。利用BIM教学基地与实践平台开展实习,让学生深度参与实际生产、实践操作和经营管理,突出实践动手的深度体验和经历过程学习,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与实践创新力。将实践课程有效对接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带领学生深入产业一线开展生产帮扶、产业调研、技术科普、环境改造、规划设计、制度研究等,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国情社情民情,厚植学生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拓展课程思政建设途径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讲好用好马工程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学大纲、进考试,为课堂教学提供基本指导和遵循。编写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高质量教材、数字课程和指导用书;开展集课程、教材、教辅资料、课件、试题、作业、案例等于一体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引进一流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资源。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鼓励引导教师开展多元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推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积极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小班化研讨式教学,打造师生有效互动的一流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深度学习。
抓实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在“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中融入爱国主义“规定动作”,引导教师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落实听课评课三个“全覆盖”制度,即课堂全覆盖、管理干部全覆盖、集中评课全覆盖,专家教师齐下课堂,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融合效果作为教学督导的重要内容。
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研究并探索建立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育人效果等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的教师评价标准,坚持以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强化对课程教学实绩和思政工作实践的基本要求,突出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发挥第二课堂思政育人作用。开展“青年大学习”“青年开讲”“时政案例分析”等大学生理论学习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与途径,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三)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增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效
开展系统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积极邀请校内外思政专家、开展课程思政专题报告、培训。落实教师集体备课制、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传帮带”作用,定期开展教学工作坊、教学午餐会等集指导交流于一体的形式多样的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跨学科、跨院系教师间的课程资源共享与教学合作。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教学创新大赛等赛事,以赛促教,有效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支持立项一批课程思政类课题研究,形成一批优质课程思政研究成果。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形成一批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培育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2.具体措施
(1)课程思政公众号
负责人:张全权 落实时间:2022.12
(2)课程思政网站
负责人:黄浦 落实时间:2022.12
(3)课程思政座谈会(院内)
负责人:各系主任 落实时间:每月2次
(4)课程思政研讨会(校内或者校外)
负责人:教学副院长 落实时间:每月1次
(5)示范案例集(分批次进行)
负责人:教学副院长 落实时间:每月1次
(6)优秀:“思政微课”系列展播(录制公司)
录制人:王院长、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
负责人:余琳琳 落实时间:每月1次
(7)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海报(3门课程以上)
负责人:余琳琳 落实时间:每月1次
3.实施成果
(1)教师层面 负责人:各专业带头人
1)项目、论文、奖项
2)示范课程
3)课程群
4)思政指南
(2)学生层面
1)比赛 负责人:欧阳芳
2)就业 负责人:何晖
3)思政成绩(抗疫)、乡村振兴 负责人:池家飞
四、组织实施与条件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组建课程思政专家咨询委员会。各教研室为主要协调单位,结合自身学科特点,扎实落实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二)加强条件保障
统筹安排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加大“三全育人”工作支持力度。落实并逐步加大思政课教师培训和教育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等专项经费投入。
(三)健全激励机制
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学院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学院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四)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在相关媒体平台开设专栏专题、组织专题专访、加强新闻报道等,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育人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重要文件精神,及时反映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进展情况、典型做法和实际成效,多渠道、多维度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及优质课堂的典型宣传。